身為媒體人,在紐約念書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出了校門口不到五分鐘,就有CNN、華納時代的辦公室,CBS攝影棚也在附近,穿越中央公園後就能抵達彭搏社的紐約總部。
美國的大學生如果想要到企業參訪,除了透過教授的課堂之外,還有一個方法是緊盯學校求職網站的資訊,大企業不定時會舉辦參訪活動,而彭博社因為是財經新聞界龍頭,姿態一向滿高,在台灣的時候我曾經報名他們的就職說明會,當時被要求要上傳履歷篩選,後續音訊全無。這次來到美國之後,依然是要以投履歷後對方篩選的方式來挑人到辦公室參訪,很榮幸地我成了紐約各大學30個學生裡唯一的台灣人。
彭博社的辦公室充滿了許多迷信的元素(笑)像是大樣養著傳說可以招財的日本緊鯉,建築設計為C字型,希望可以帶來好運(Luck),而主打員工福利的美國企業常見的零食水果餐點吃到飽當然在這裡也有。
辦公室裡因為充滿了許多機密資訊不允許拍照,但是攝影棚、錄音間、雜誌的編輯部都在同一棟大樓,這也是彭博社除了Terminal系統最引以為傲的事情,如果有重大新聞事件發生,記者給出快訊之後,就可以準備進攝影棚,接著在廣播時間可以針對不同族群講述同一議題,過幾天後雜誌則會刊出最完整而有深度的報導,一個新聞事件可以在一棟大樓內快速且有效率地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過去,我對財經、科技類的新聞很不擅長,所以跟彭博社接觸實在不多,而且在我心中彭搏社跟一般的新聞媒體不一樣,不如說他們是提供大量資訊的公司,但是這一次參訪真的大大改觀。彭博社安排了三位現職員工跟我們分享經驗,沒有什麼特別的工作技能分享,但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真的讓人聽了很有感觸。
一位資歷長達25年的Monica說,她從紐澳良的小電視台開始,後來加入了彭博社電台,一路做電視,到現在數位平台,彭博社對她來說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地方,因為只要找出可能性,公司絕對有舞台讓人發揮。問她對年輕人在找工作的時候有什麼建議,她說,要找一個你就算無薪也做得甘之如飴的事情。當然不是要人一輩子就放棄麵包,而是當你找到自己有熱情的地方,工作才能長久,這讓我想起我在台灣的時候,真的很熱愛新聞,所以無論薪水再低、環境再差都還是能堅持下去。
另一位資歷十年的彭博電視製作人Rachel講到電視製作,眼神同樣散發光芒,她說自己經歷了CNBC、CNN再到彭博,十幾年來只要一有大事發生,她第一時間就是衝到副控,光是看著節目調度就很過癮。她給年輕人的建議是,要有耐心。她說她年輕的時候,常常在第一天或是第一週上班的時候,覺得很不習慣,就很容易放棄。但是現在回頭看來,那些挫折早就都忘記,但是如果能更有耐心面對生活上的挑戰,絕對能讓路走的不一樣。
這次的參訪經驗再度喚起了我對新聞的熱情,雖然嘴上總是嚷嚷著做新聞好累好辛苦錢又好少,但是,看著這些資深前輩們談起工作閃閃發光的雙眼,就知道,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發表迴響